发布日期:2025-04-24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近年来,中国的科研投入持续增加,《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2024版》显示,中国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继续保持世界首位,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实现了双提升。3月28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国内外科研与出版生态中的代表机构及行业专家齐聚,共同畅想未来期刊新生态。
在、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看来,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是推动全球基础研究发展和国际创新合作的有力支撑,承载着建设开放科学生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战略使命。
“全球资料共享、政策共享对推动全球的卫生政策非常重要,我呼吁通过科技期刊分享各国的公共卫生数据及科研成果。”《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说:“新冠疫情期间,我与王辰在《柳叶刀》写的评述文章,2020年1月初就完成了,第一时间分享了中国的数据,凸显了中国在公共卫生数据共享中的国际担当。”
“中国期刊在国际一流期刊建设过程中,最初是‘借船出海’,利用国外的先进平台、办刊理念,快速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和办刊水平。”科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彭斌认为,未来,在单方合作方面,中国期刊在起步阶段还应借助国际合作走出去。
科学是属于全球的,爱思唯尔与中国学术界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据爱思唯尔全球期刊高级副总裁裴诺岩介绍,目前,爱思唯尔与4600多名中国的编辑进行合作,与1.5万多名中国编委会成员进行合作;与中国的一些协会、研究会共同出版了130多种不同的期刊;与中国科学出版社于2007年成立的合资公司——科爱出版社,则有200种不同学科的开放获取期刊出版。
“中国对我们的增长非常重要,Device发表的内容40%来自中国。”细胞出版社Device期刊主编马歇尔·贝伦森(Marshall Brennan)介绍说,Device希望能够触及更多的中国受众。
在当前智能时代,需要全球共享人类知识的结晶。“在相互依赖和全球化的当下,我们要对全球化和国际舆论有高度认知。”高福认为,人类合作要遵循“4C”原则,即合作(Cooperation)、竞争(Competition)、沟通(Communication)、协调(Coordination)。
“学术生态是有机结合体,研究人员的创新科研成果最终通过期刊体现,学术期刊是整个生态当中的核心。”《能量经济学》(Energy Economics)联合主编、《环境影响评估评论》(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期刊副主编林伯强说。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不仅为原创性、前沿性的科学发现提供了权威的展示与验证平台,更通过严谨的同行评议机制和全球化的传播网络,将分散的个体智慧凝聚为可复现、可拓展的公共知识体系。”于英杰说。
在国际一流期刊建设过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认为,应坚持质量为先、推动开放共享、加强国际合作、注重青年人才培养。
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中国顾问颜帅说,未来期刊新生态将是同行评议更加透明化、出版流程更加优化、评价更加多元化。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也可以是好士兵。”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计量与评价部主任杨立英表示,“我们尝试探索更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强调科学研究在基础研究贡献、科学研究工作技术转化、支持决策等方面的成效,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希望未来科研体系能够更多元化。”
据《材料研究评论》和《材料研究会刊》编辑部主任、《材料研究会刊》执行主编武建劳介绍,2024年材料领域的文章有11.4万多篇,其中中国有5.28万篇,占46%。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与爱思唯尔合作,共同创办了《材料研究评论》和《材料研究会刊》,未来学会将通过设置奖项、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着力办好这两本英文期刊,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
“过去10年,科技期刊从多元模式到开放获取模式,内容增长较稳定,而开放获取增长较快。未来,在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当中可能会达到一种平衡。”裴诺岩介绍说,爱思唯尔全球支持计划支持学术研究环节中的每一步,希望能够助力科研人员以及医疗专业人员推进科学发展,解决世界的问题,使全球人民都更加健康。
后疫情时代还需要科技期刊吗?在高福看来,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人们备受信息流行病、信息病毒困扰,需要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杂志正本清源。同时,还要做好科学传播,通过科学传播来提升科学的影响力。高福还表示,开放科学、开放获取期刊都需要有平台支撑,通过科技期刊过滤海量数据,预防AI带来的错误。
“AI是一个非常好的助手,它可以帮助你,但是你绝对不要用AI替代你。BB视讯官方入口”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沈俊说,“我们自己创办的期刊质量高,其中AI起到了很大的作用。AI时代,要利用好AI这个工具,更好地为行业服务。”
AI有助于促进构建科研与出版生态系统,加速创新。3月12日,爱思唯尔正式发布了大模型ScienceDirect AI。“借助AI,研究人员可以直接提问,即时提取、总结和对比可信的科研洞察。”裴诺岩介绍说,内容均是通过同行评审的可靠精准参考文献,极大地缩短了研究周期。
“科学成果发表前需要进行同行评议,这就需要有科技期刊这个平台。”高福表示,科技期刊还是维系科学家IP的载体。某一科研成果是谁第一个发布的,这也需要通过科技期刊发布的时间来验证。
“人工智能对科学的影响体现在科学研究流程的每个环节当中。”裴诺岩认为,面对AI所带来的机遇,更应严格地落实生成式AI应用原则,打造无瑕疵的流程。提升内容保护能力,让同行评审变得更快,通过科研诚信检查筛除具有不诚信行为的投稿。AI工具虽然能够迅速地引导研究者发现新资源与新思想,但在应用时应注重科研诚信。于科技期刊而言,信任源于对于工作、内容、来源、流程、合作、伦理与声誉的坚守。
“中国科研人员及其研究成果是全球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思唯尔亚太区学术关系副总裁安德斯·卡尔森认为,在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流程创新、国际合作与协作都很重要。他表示,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共同携手更好地解决世界民众共同面临的问题。(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